欢迎来到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校务信箱

教师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教师发展>> 正文

聚焦空间观念培养 探索多元实践路径——武昌区小学数学高段教研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3-07 浏览量:

2025年3月5日,武汉市武昌区小学数学高段教研活动在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学部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例研讨”为主题,由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主办、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承办。武昌区小学数学高段教研员徐利萍、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杨裕民以及教务处副主任徐肖锦出席活动,全区五年级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此次教学研讨盛会。

课例展示:以实践为基,构建空间思维

活动分为课例展示与专题说课两大环节。

第一节课由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黄琴老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黄老师以丰富的操作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拼接、对比等实践方式,逐步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堂上,学生动手拆解立体模型,在具象体验中深化对棱、面、顶点的理解,将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认知。

第二节课由武汉市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的陈珺老师呈现《体积和体积单位》。陈老师以“如何比较物体占据空间大小”为切入点,通过“水杯溢水实验”“实物堆叠比较”等生动环节,带领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体积概念,并借助标准单位模型建立量感。课堂尾声,学生化身“体积测量师”,用1立方米框架估算能容纳多少人,在实践中领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现场教师纷纷表示,这两堂课“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探索三维空间的大门”。

专题说课:以多元为径,赋能概念建构

说课环节中,两位青年教师立足理论结合实践,分享教学策略。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张萌老师以《多元活动让空间不“空”》为题,结合课例阐释如何通过“实物操作—动态演示—想象推理”的阶梯式活动设计,帮助学生突破空间想象难点。她强调:“从拼长方体框架到虚拟建模,多元活动让抽象概念‘可视化’,让思维发展‘有迹可循’。”

武汉市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的刘欢老师则以《构建三维空间 让量感有感可依》为主题,提出“具身感知—类比迁移—应用创新”的三维路径。他以“体积概念”教学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摸一摸小方块”“1立方米空间站人”等游戏化任务,让学生在动手中建立量感,在应用中深化理解。

专家引领:以高标为向,明晰教学航向

活动最后,武昌区教研员徐利萍老师对两节展示课及说课内容进行深度点评。徐利萍老师评价:“老师们的课堂让‘空间观念’落地生根,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跨越。”她充分肯定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以及武汉市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南湖校区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上的创新实践,并指出:“数学教学需紧扣整体目标,将操作活动与思维进阶有机结合,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小组合作,生动体验‘直观感知—表象建立—抽象内化’的全过程。”同时,她呼吁全区教师以新课标为导向,关注学生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的协同发展,为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更多鲜活案例。

此次教研活动既是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特色的集中展示,也为区域教师提供了互学共进的优质平台。学校将持续深耕课堂教学改革,以研促教、以教启思,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注入不竭动力。

(文字:欧阳文 编辑:张秋宇 照片:黄捷 审核:关艳 钱俊 徐肖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