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武昌好课题”建设,助力学校提升科研水平,深化科研引领作用,2025年4月15日上午,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科研处柏玉红老师莅临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指导学校科研工作。武大二附小校长杨裕民、教学副校长关艳、教科室主任喻静蕾、教导处主任钱俊及相关课题组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教学课例,展现课题成果
活动伊始,武大二附小严瑾老师围绕湖北省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执教了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铁杵成针》一课,展示了课题组初期的研究成果。



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将文言文读通、读顺。在品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她巧妙抓住课文“逢老媪”的关键情节,鼓励学生补白李白目睹此景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深度学习中,学生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故事内核。学生通过质疑、思考、想象,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科学精神。
阶段汇报,梳理研究进展
随后,武大二附小教科室主任喻静蕾针对严老师的课例,进行了深度剖析与阐释。喻主任指出,严老师凭借对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在课堂融入科学精神的培养元素。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仅发展了语言,而且提升了“实事求是、质疑探究、理性思维、大胆想象”等科学精神的品质。她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组初期实践研究中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汇报,为后续研究内容的调整和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有力参考。

专家引领,点亮科研征程
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科研处专家柏玉红老师对本次课例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学科特性与科研思维两个维度展开指导。她指出语文学科天然承载着科学精神培养的使命。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教材中的众多经典篇目,无论是古代文学里的智慧传承,还是现代文学对现实的洞察剖析,都为科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学校课题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针对研究课的设计,她建议围绕《铁杵成针》的故事内核进行深挖,让语文课堂既保有文学温度,又蕴含理性的思考。最后,柏玉红老师结合“武昌好课题”评选要求,对学校准备申报的课题,提出“概念化、系统化、理念化”的提升建议。柏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学校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后续课题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学校科研工作的一次检验,更是深度挖掘学校科研潜力,探索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契机。武大二附小将以此次科研下校为基石,进一步凝聚科研力量,深耕教学实践,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续写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字:张竹娟 图片:胡雯 庞茜 编辑:庞茜 审核:关艳 喻静蕾)